gampang menang

苗鄉三七,始于1946

在彩雲之南,三七的發源地文山,
有這樣一個家族,三代人守護著它,滄海桑田,世事變幻,
他們將三七這棵天賜神草續衍人間、造福人類的初心,一脈相承,從未改變。

網站首頁 > 走進苗鄉 > 三代人匠心耕作

1940

雲南文山喜古鄉人余和謙響應號召,到昆明做抗戰後勤工作。在戰爭中,他發現自己家鄉主產的三七效果很神奇,能夠迅速愈傷止血。遺憾的是,時值三七野生資源枯竭,三七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極高,人工栽培極易受病蟲害困擾,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,產量稀少,貴如金不換,很多傷病的將士都用不上。看到處在痛苦中的將士們,余和謙萌發了種植三七、治病救人的念頭。

1946

抗戰勝利,余和謙辭去飛虎隊後勤軍酒廠技術員服務員,到文山馬關農場一個種三七的親戚家要了一衣兜紅籽(三七種子),回到喜古鄉,開始在自家土地里種植三七。

1952

余和謙開始擴大三七種植規模,正好遇上土地改革,因其種植三七產生了較高的經濟價值被劃定為地主分子,三七地也被沒收歸公。土改後分得了少量土地,余和謙又開始在自家地里小規模種植三七。

1958

人民公社時期,三七地再次被收歸燎原人民公社,而余和謙因為種植技術好,責任心強,在公社擔任技術員,直至人民公社解散後,仍在生產隊一直擔任三七種植的主要技術員。在建國初期,他因地主身份被下放到永豐苗寨,與那里的苗族同胞結下深厚情義。

  • 1961

    剛初中畢業的余子畏進入生產隊,一邊做著生產隊繁重的農活,一邊跟父親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學習三七種植技術。在父親的指導下,1963年,余子畏和叔叔余和群便可以獨立完成三七栽種、生產管理及采收全過程了。

  • 1964

    四清運動開始,余家剛有收成的三七再次被收歸集體,但是社會的動蕩變化改變不了余子畏從小培養起來的三七情結,亦動搖不了他對三七的熱愛,在承接了父親的三七種植技術後,只要一有機會就不斷鑽研三七種植技術,而無論他在種菜或是挖溝、修路,只要生產隊的三七種植遇到麻煩,余子畏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,並能夠圓滿地處理問題。

  • 1970

    通過五年的集體努力加之余家父子的技術指導,三七種植規模及產量極大提升。據老人們回憶,當時余家所在的生產隊,普通社員每人每天均可評到至少3元的工分,一月下來除了分得糧食、蔬菜外,還可以收入90元以上的工資,超過了當時縣長每月87元的工資,很快喜古鄉的富裕名造一方,文山各地看到喜古鄉種植三七賺了錢,也紛紛開始效仿,上門取經、討教的人多了,余家父子也就更加忙碌起來。

  • 1989

    三七自身質量問題及產量過剩等原因導致三七市場價格下跌90%以上(由400元/KG跌至不足40元/KG)。多數種植三七的老百姓都血本無歸,三七產業跌入歷史最低谷。余子畏因為種植技術穩定,三七產量和質量較好,並未受太大影響。此後,他開始潛心研究無公害三七栽培技術。他在三七種植過程中避免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,以農家肥為主,並潛心學習研究三七病蟲害防治。1993年,余子畏同文山三七種植研究專家陳樹旋老師一起,首先發現了三七圓斑病,並于1997年分別在《植物保護》、《植物檢疫》上發表文章。

1998

余育啟認為人要成才,一是具有再學習的文化基礎,二是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。他覺得自己最缺乏第二點,于是卷起行李來到老君山上最艱苦的老屋基三七種植基地,在七地中間搭個雙人床大小的棚子,做最苦最累的活,一呆一年半。也正是這段與三七朝夕相處的日子,讓余育啟真正地了解了三七,愛上了三七,決心將此作為終身的事業,在父輩的基礎上發揚光大——做世界三七品牌。

1999

余育啟遇到一個做外貿的老前輩,建議他將三七送去檢測,如果合格就可高價出口日本。當時,雲南省出入境檢測檢疫局檢測出余氏三七全部品質優良。受一位同學啟發,余育啟白天在七地干活,晚上趕到文山縣城當時唯一的網吧學電腦,終于把檢測報告放到網上。很快,余家人就開始接到一些“特殊”的電話——做父母的還不知道,兒子已經開始在網上,並且是和外貿商做生意了。以標準嚴苛出名的日本,在80年代三七農殘重金屬危機之後,重新找到高品質的三七。自此,余氏三七進入日本高端原料市場。

同年,余家種植的三七通過檢測完全符合無公害產品標準品質,是余氏三七走向國外市場、開啟品牌國際化的核心基礎。

2001

余育啟創立文山苗鄉三七種植場,在原有三七種植技術基礎上進行規範化、規模化管理,從此開創了苗鄉三七的品牌事業,同時開始自主開發國內外市場。

2003

文山市苗鄉三七種植場,經歷2001—2003年的快速發展,于2024年09月21日,成立文山市苗鄉三七實業有限公司。此次改制主要完成了從個人獨資向股份制的轉變,增加注冊資本,給為公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員工配送了股份,共同分享三七帶來的財富。同時,此次改制也使企業產權結構和管理體系更趨于現代企業,開啟了三七品牌化時代。

苗鄉三七
經歷三代,走過歷史,錘煉品牌,走向世界
從深山到都市,
工藝的傳承從原始走向精細
祖先的智慧,家族的啟示,技術的突破
每一個瞬間
無不用心耕耘
用心傳承
gampang menang | 下一页